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工作室

来源: | 作者: | 日期:2024-02-26 20:49:20 | 阅读: 501

2024年1月19日,首届“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面向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为他们成才建功创造条件,营造见贤思齐、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创新争先的浓厚氛围,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对全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出殷切希望:“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理想,勇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锻造精品工程,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徐先英研究员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并作为获奖代表上台领奖。该同志是全国林草系统和荒漠化防治领域唯一获此称号的个人,也是甘肃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这份荣誉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的结果,是上级相关部门长期关心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几代人接续奋斗和厚植人才沃土的结果,也是该同志默默奉献和辛勤耕耘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防沙治沙和林草科技工作的高度认可。

2023年6月19日,胡昌升书记在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的民勤治沙站调研时强调:“甘肃省治沙研究所要加强科技创新,要培养高层次人才,要为荒漠化综合防治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2024年2月2日,胡昌升书记在甘肃省强科技行动工作推进会暨科学技术(专利)奖励大会以及省委常委会上,再次充分肯定了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的荒漠化防治工作,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强科技行动和关于防沙治沙的重大决策部署,甘肃省治沙研究所聚焦主责主业、抢抓重大机遇、充分挖掘潜力,拟筹建以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为主体、联合国内外荒漠化防治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工作室。

一、建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工作室的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中央人才会议精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推动工程科技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四强”行动和防沙治沙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坚持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坚持开放合作和精益求精,着力破解荒漠化防治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着力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荒漠化防治工程师,着力锻造具有国际重大影响力的荒漠化防治精品工程,为讲好防沙治沙中国故事、谱写荒漠化防治卓越工程师培养新篇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突出贡献。

二、“国家卓越工程师”工作室的主要职能

立足甘肃,服务西北,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荒漠化防治,以突破防沙治沙“卡脖子”技术难题为主攻方向,以培育过硬卓越工程师人才队伍为出发点,以研究所人才、平台和技术为重要支撑,吸纳国内外防沙治沙领域优秀人才,针对制约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研制推广环境友好型超疏水材料等防沙治沙新材料,研发示范防护林提质增效技术、困难立地条件下植被恢复造林技术、光伏治沙效益协同提升技术以及退化荒漠生态系统精准修复技术,构建示范重点风沙口优化治理模式,熟化推广小型化治沙机械装备;培养一批爱党报国、敬业奉献、追求卓越、团结协作、创新能力突出的防沙治沙复合型人才,打造甘肃科技治沙学研产相结合的创新基地,引领全国荒漠化防治高质量发展,为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贡献甘肃智慧和方案。

三、“国家卓越工程师”工作室运行管理模式

工作室依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运行管理,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拟设立以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为主的管理委员会,以国家卓越工程师和领军人才为主的科技创新委员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激励多渠道筹措运行经费,积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完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加大对外开放交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积极转化创新成果。

四、“国家卓越工程师”工作室现有支撑保障条件

人才资源基础雄厚。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现有职工12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9人,正高级职称47人、副高级职称37人(占比77.06%);具有硕/博学位91人(占比76.47%),45岁以下年轻干部69人(占比57.98%),留学归国人员14人;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1人,国务院特贴专家4人,省优专家4人,省领军人才11人,研究生导师16人,甘肃省“333”“555”创新人才5人,陇原英才3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5人;特聘客座研究员15人,其中:院士4人。省级创新团队4个。工作室成立后,将吸纳国内外荒漠化防治领域人才,加强工作室人才力量。

平台设施系统完备。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拥有30个科研平台(基地),其中:国家级12个,省部级11个,试验研究站7个;建成河西走廊“八点两线”荒漠生态定位监测体系,1974年建立我国第一座沙生植物园-民勤沙生植物园,2005年获批建设甘肃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有科研仪器428台(套),价值6000多万元;林木种苗基地1088亩。这些基础科研条件平台都可以为工作室提供基本保障。

技术储备充足实用。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创建我国首套近地面沙尘观测系统,自主研发建立五代大型SPAC系统,研制出治沙领域首台低成本、高效率、小型化治沙装备,发明示范“固身削顶”等固沙技术30多项,研发推广“四带一体”等治沙模式17项,引种保存沙旱生植物686种,筛选优良防风固沙植物30多种,培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治沙人员1000多名,获科研成果401项、科技奖励111项、授权专利367项,制定国家林业行业标准2项,出版专著28部。这些科技成果都可以为工作室的工作提供科技保障。

(供稿:工程中心 付贵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