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来源: | 作者: | 日期:2021-12-09 16:05:56 | 阅读: 5717


“甘肃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民勤国家野外站)始建于1959年,地处河西走廊东段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绿洲,位于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交汇地带,是我国最早开展荒漠生态环境和风沙流规律监测的野外观测研究站,属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2005年被科技部确定为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基地”、科技部和商务部“国际(荒漠化防治)治沙技术援外培训实习基地”、国家发改委“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陆地观测卫星国家遥感真实性检验站”、国防科工局“高分辨率卫星对地观测系统国家真实性检验站”、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国家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和沙尘暴预警观测站”、“全国物候观测网联网观测站”。民勤站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类型典型,观测、研究、试验示范与共享服务体系完善,是国内外荒漠化防治领域知名的野外研究支撑平台和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民勤国家野外站长期以来立足干旱荒漠区,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以荒漠草地生态系统为对象,重点针对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动态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应对措施、干旱内陆河流域水土资源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沙尘天气发生发展过程及其与下垫面耦合关系、荒漠化综合防治技术与模式等方面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提升石羊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治理能力,强化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为我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内陆河流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建站以来,坚持以标准化长期定位观测研究为基础,积累了近60年的长期、连续的荒漠定位观测数据,参加全国沙漠科考工作,创建了我国首套近地面0-50m沙尘观测系统,在防沙治沙、荒漠生态环境演变、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恢复重建、沙区水土及植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近地面沙尘运动规律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取得一批科技成果,为石羊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河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西部生态安全等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民勤国家野外站设有永久性固定观测样地38块,地面气象观测场7座,50 m低空观测平台6座,是“空间基础设施陆地观测卫星国家真实性检验站”和“高分辨率卫星对地观测系统国家真实性检验站”,形成了以地面监测、50 m低空平台监测和高空遥感监测为一体的立体监测网络,积累了大量长期连续、定位观测数据。在站建有科技成果展览室、动植物标本馆、种子库、样品室、实验室等;建有职工食堂和学生专用食堂、招待室等,可同时满足200人用餐和住宿,是开展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科学研究、试验示范和社会服务的理想平台。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