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的高尚情怀 求实的理性思维——宋平心系沙产业发展
来源: | 作者: | 日期:2024-11-26 14:59:19 | 阅读: 2213
来源:中国网
编者按:在中国沙漠的开发治理事业中,宋平同志以其独特的领导风格和深厚的科学素养,为沙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不仅关心和支持沙产业的理论研究,更亲自推动其走向实践,使沙产业从一种科学的战略构想变为了大规模的群众实践。
宋平同志对沙产业的关注始于钱学森院士提出的沙产业理论。钱学森院士在1984年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沙产业理论,这一理论被视为沙漠利用的战略构想,旨在通过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推动人类历史上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宋平同志对此深表赞同,并亲自指导、支持沙产业的发展。他深知沙产业对于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不遗余力地推动其前行。
在沙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宋平同志展现出了他朴素的高尚情怀和求实的理性思维。他关心群众疾苦,深知沙漠地区人民的贫困和困境,因此他积极推动沙产业的发展,希望为沙漠地区的人民带来福祉。同时,他也注重科学实践,强调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沙产业理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这一理念。他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了“阳光农业”等生动形象的表述,使沙产业理论更加易于被群众接受和理解。
宋平同志对沙产业的支持和推动,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论和指示上,更体现在他的实际行动中。他多次前往沙漠地区考察调研,了解沙产业的发展情况和困难,亲自指导沙产业的实践工作。在他的推动下,沙产业在甘肃河西走廊等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平同志对沙产业的关注和贡献,不仅体现了他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追求,更体现了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感。他的高尚情怀和理性思维,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也为我们推动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宋平同志曾经说,“钱老是大科学家,了不起的科学家,对中国人民有杰出的贡献。钱老思考的事都是大事,是重要的事,要认真贯彻!”
钱老的秘书李明向刘恕先生表示,宋老真是钱老的知音,两位老人都是一心为民的典范,两个人的交往成就了科学家与政治家革命友谊的一段佳话!
总之,甘肃省原副省长、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先生所著《朴素的高尚情怀 求实的理性思维——宋平心系沙产业发展》一文旨在展现宋平同志在沙产业发展中的卓越贡献和崇高精神。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朴素的高尚情怀 求实的理性思维
——宋平心系沙产业发展
在中国沙漠的开发治理事业中,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和受人尊敬的宋平同志,有着特别重要的贡献和作用。德高望重的两位长者,各领独具一格的风范,都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生动故事;他们还是心思和情趣相通的朋友,有友谊,相互理解、支持。在此,我愿将宋老关心沙产业发展的点滴事例以及对我难以忘怀的教育记述如下。
在创建沙产业的那些关键时刻,宋平同志有力的支持指导,推进钱学森沙产业由理论构想步入生产实践的步伐
我国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在1984年应邀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学术报告,第一次系统沙地提出了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思想。他明确预言,到21世纪,由于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会引发人类历史上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在这次讲话中,钱学森首次阐述了沙产业理论,这一沙漠利用战略构想。1989年秋,我由甘肃调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工作,基于我从事沙漠治理研究工作,又了解甘肃沙区人民摆脱贫困窘境的渴望,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钱老,指导、引领我提升对沙产业的认知和推动沙产业践行。在钱学森主席谆谆指教下我对沙产业认知有提升。199l年3月11-l3日,在北京香山召开了第一次沙产业研讨会,钱老出席会议并在会上讲话,“沙产业这个概念是我在1984年提出来的。沙产业是从已有基础的防沙、治沙、固沙事业开拓出去!” 1994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纪念钱学森建立沙产业理论十周年学术讨论会,60多位专家学者结合近年来的科学探索和生产实践,对沙产业理论和产业发展前景进行了热烈的讨论。1995年夏天在呼和浩特召开的中国绿洲建设理论与实践学术讨论会,期间由刘恕、李建树等六名同志署名建议在我国的西北发展沙产业。多次学术活动提升了人们对沙产业的认知,但如何推进沙产业这个新理念于实践,仍然有困难。此时,1995年9月初的一天,宋平同志亲自打电话给我们,问询钱老沙产业发展的情况和碰到的困难,并约定面谈。9月15日,我向宋平同志汇报了自己对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宋平同志说,“钱老是大科学家,了不起的科学家,对中国人民有杰出的贡献。钱老思考的事都是大事,是重要的事,要认真贯彻!”接着他谈到“我在很多地区工作过,但对甘肃干旱贫困地区的发展,总是念念不忘。那里的群众生活太苦了。”当我汇报说,沙产业理论必须走向大规模的群众实践,才能显示出生命力,甘肃的禹贵民等同志愿意首批做沙产业规划典型时,宋平同志说,“甘肃省自然条件差,对发展沙产业的切身体会深刻,所以行动积极。把河西走廊建成沙产业基地,可以召开一次会议。”宋老接着指出,“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领导阎海旺等同志,农委、林业厅部门的领导,你们都很熟悉,要先与他们沟通。”当宋平同志得知钱老行动不便,不能出席会议时,他表示,“河西开会,我去参加。”此后,宋平同志指示我要向温家宝和姜春云同志写报告。1l月9日,宋平同志在我向温家宝同志的报告上亲笔写上“家宝同志:现呈上刘恕同志的报告请阅示”。当天,温家宝同志在文件上作了批示,提出“一些地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办好这件事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有社会和生态意义。”11月9日,宋平同志在给姜春云同志的函件中写道:“春云同志,送上刘恕同志给你的信。她得知你对沙产业的支持,很受鼓舞,他们拟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在河西召开沙产业研究和示范会议,想请你和有关部门领导到会指导。请予支持并指示。敬礼!宋平十一月九日”。也是在当天,春云同志批示:“济民同志:这项产业的开发应予支持,请通知有关部门到会。资金问题可与有关部门研究解决。”于是1995年11月24日,在宋老关怀下,由国家林业部、甘肃省政府、中国科协联合“甘肃河西走廊沙产业开发工作会议”顺利召开。出席会议的宋老,结合甘肃实际作了长篇讲话。他讲到,“甘肃这里地处沙漠边缘,干旱少雨。人民怎样脱贫致富,怎样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这些问题一直在我脑子里转。我离开甘肃时和同志们交换意见,我说过在甘肃工作得有一种“人一之,己百之;人十之,己千之”的精神。钱学森同志提出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干旱地区发展大农业,对我的思想是个很大解放,非常高兴。”接着他谈到,“种庄稼需要水、肥、土、种和阳光,甘肃是一个自然条件严酷的地方,辩证法讲事物是对立的统一,对自然条件的优势和劣势,要辩证地看待。钱学森同志在西北工作时,看到了,发挥这里阳光充沛的优势,提出了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挥沙漠、戈壁地区阳光充沛的优势,克服缺水的劣势。沙产业是在沙漠干旱地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阳光优势,实行节水、节能、节肥、高效的农业型的产业。要积极开发沙产业。沙产业让沙漠戈壁地区看到了前途,为西部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缩小东西差距找到路子。缩小差距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要求。”宋老在讲话中提醒大家,“沙产业,钱老已提出十几年了,要认真重视起来,开始起步。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要认识甘肃要脱贫、要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发展农业型的沙产业应是一条好路子。因为这里发展沙产业的条件比较好,所以我们要坚决走这条路子。”宋老讲话使与会人员受到激励和鼓舞。“甘肃河西走廊沙产业开发工作会议”成为沙产业迈向实践的起航式。
在宋老有力的指导和推动下,沙产业理论由科学的战略构想步入了大规模的群众实践;甘肃河西走廊的沙产业实践证明,钱学森在我国首倡的创建沙产业的理论,不是一种远不可及的科学构思,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引导着沙漠戈壁的开发活动,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进步。
在认识、阐述科学理论方面,宋老不落俗套的表达和切中要害的深刻,是人们便于把握要义,领会实质,用于实践
l995年9月15日,我和田裕钊应邀去宋平、陈舜瑶同志家中汇报沙产业的进展情况。我简要地回顾近一百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干旱区研究和生产开发活动的态势,当今问题的焦点集中在1977年内罗毕世界荒漠化大会以来,土地荒漠化不仅没有得到扼制,而且还在扩展。一些国际专家多半有悲观抱怨情绪,钱老倡导的在荒漠地区围绕提高固定太阳能效率创建新型农业的思想,这是一种认识和思维的转变,由疲于增多用水填补短缺,向重视多用阳光转变,是在传统观念上认为的不毛之地上建设新型绿洲。宋平同志听后说,“这个想法很新鲜,西部很多人寄希望于卖原料。充分利用阳光优势发展农业,这是个新的想法,很好。”接着宋平同志说到,“我很久以前就思考过,以色列的自然条件并不好,而且面积小,还要打仗,但农业发展的好。钱老提倡的沙产业,实际是现代农业,多用沙漠中充沛的阳光,节省用水,是‘阳光农业’。用“阳光农业”阐释沙产业是不是能更好地让群众通俗地接受沙产业理论?是不是这样,由钱老来确定。〔事后,我们向钱老作了报告,钱老认为,向宋平同志和陈舜瑶同志当面讲沙产业工作并得到赞同和鼓励,真是件大好事。“宋平同志一直很关心并支持我的工作,他在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时就听取我对在计划工作中运用系统工程的汇报,后来又向江泽民同志介绍了我关于国家级总体设计部的建议,他是有远见的!”钱老说,“农产业、林产业、草产业、海产业和沙产业是科学名词,中国农业科学院包建中同志提议用绿色农业、白色农业(单细胞生物培养)和蓝色农业(海)。当然,说到底,它们都是‘阳光农业’。”宋老关于沙产业有时可以用“阳光农业”的提法得到钱老的赞同。地球表层的自然界是一个巨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这个巨系统中的万象更迭和多维联系,都是由阳光驱动运转的。人类吃的粮食、菜蔬、鱼肉,使用的油、气、煤炭等主要能源,归根到底都是太阳能转化的各种形态。沙产业的理论要求运用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在内的全部现代技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这是沙产业科学构想的技术核心,由它来界沙产业的范畴。宋老的“阳光农业”提出,简扼明确突出了把握沙产业追求目标的要领。
宋老做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日理万机的繁重事物中,能潜心揣摩科学理论,对于中国生态状况在某一地方的具体变化,理性思维的深邃,令人折服。他关于如何发展沙产业,提出,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关于塑料大棚这种简单易学的技术使生产和生活变了样,用了“地不分南北东西,食不分春夏秋冬”十分贴切、恰到好处的说明;宋老关于不合理地利用流域内的水资源造成土地荒漠化后果,宋志则用了“上游旱地变水田,下游水田变旱地”的通俗说明。这些鲜活生动的语言,不仅来源于他创造性思维,也体现他关心群众的情怀。
宋老对三北防护林地区的治沙情况和农村发展,非常关心,不时地了解询问。,我们也有时应邀陪同一些地方领导去宋平同志的住处,向他说说那些在北京听不到报纸上看不见的甘肃边远农村的实际情况。偶尔,也有的同志“照本宣科”凭着书面的文字“汇报”。宋老在这种气氛中很快地沿着涉及内容的思路提出质疑,把“汇报”变为不受约束的交谈,实话实说。有的同志虽然来自基层,但并不了解实情,或者不能脱口说出一些要素数据,或者数字奇大奇小。碰到这种情况后,那些立竿见影的对话显示出宋老敏锐的洞察力。
2000年6月28日,宋平老在武威的沙产业会议上有一次长篇的即席讲话。从这次讲话的准备过程中看得出,宋平同志酝酿自己的讲话提纲从不假于人手,态度严谨审慎,内容有的放矢,针对困惑,切中时弊。对讲话的内容,不把实情察清楚,不将问题想透彻,从不轻易表态。这次会议召开之前,宋平同志在北京把我们叫到住处,仔细地询问沙产业发展的进展情况。嘱咐我说“要用大家容易听明白的话,为会议准备一个学术报告,反复介绍钱老沙产业理论。”他强调,用通俗的语言介绍沙产业十分必要,因为干部的认识是问题的关键,但提高却是一个过程。利用会议的形式,向干部讲解沙产业理论的意义和作用,对沙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飞往甘肃的飞机上,一路上又提出许多问题,了解情况,询问发展沙产业的现阶段主要应重视什么环节。6月27日,在会议上发表即席讲话的前一天,宋平同志又召集甘肃基层工作的一些同志座谈,听取他们对发展沙产业的意见,所以宋老的报告,把握住了沙产业理论和沙产业实践的主要之点,道出了要义,切中要害,把沙产业想透了。
在甘肃提倡种树种草,在全国号召植树造林,不是什么新鲜事,似乎人人都也明白的道理,但做起来往往有背离科学态度。在甘肃曾有一句流传的名言,说种树和水源涵养的关系:“山上一棵树,山下一碗水;再种一棵树,又是一碗水”表面是一种大众科普,实际上把复杂的事物简陋化,误导人的常识。树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是一个教科书上章节,专门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在认定和观测中总是限定了地理环境条件。在干旱荒漠,除了隐域地形区(天然河道的两旁,淡水湖泊的周围,洪积扇前沿的地下水溢出带以及不多的浅水位地区)只有定期地持续灌溉浇水,人工栽种的树木才能成活,什么时候停止了灌水,树木就会死亡。我们的干部,包括某些专业人员,不从实际出发,组织指挥了一些劳民伤财的造林“工程”。在这些问题上,我听到的切中时弊的话,是宋老在多处透彻的言论,涉及绿化活动中的科学理念。关于“小老头树”,关于杨树天牛罹害的后果,关于戈壁滩上应该不应该“植树绿化”等等,宋老都用实践中的实例作证,讲述理性的怀疑对实践活动的反思;用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现实为依据进行理性的思维,通过深邃的思考悟出来的真心话。宋老说,“许多地方种了许多小杨树,小老头树,远看一片林,近看一点点粗,长了二、三十年,再不长了,能说涵养水源吗?”这些实在的话,能引起共鸣,变成指导行为的忠言。
宋平同志在河西走廊考察时,有关于人工封育天然生草来取代人工造林的指示,这又是一种科学理性思维的认识例证。
关于微藻的价值和应用,宋平同志早在1984年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时,对《关于螺旋藻开发研究的一个建议》就作过批示:“这个建议应当重视!”。他专门召集我们听取微型藻类的开发利用汇报,问得很详细具体,涉及到了微型藻类科学研究和商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不厌其繁。
1993年,在3年室内人工养殖探索实验的基础上,安装了玻璃管道总长390米的车间,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生产运转,证实了微藻生产可以达到高光合效率、高纯净和高品质。宋平同志关心可操作性。我们向宋平同志坦言,目前国内生产的技术水平尚不高,做到生产悬浮液的高密度(每毫升的细胞密集到2亿个),达到高纯净和高产量,就要求浩维持玻璃管道内悬浮液处于湍流状态,保障二氧化碳的适度供应和氧气的及时排除。这些,用现代的高技术设备很容易控制,人工精细操作,也能够完成。宋老亲自安摆呼市铁路局在鄂尔多斯恩格生态示范区建立起玻璃管道微藻生产示范车间;支持鄂尔多斯市鄂多克旗的毛乌素沙地上,建设规划面积12000亩,配套开发面积7000亩,的螺旋藻产业园区;亲笔题写“留下阳光,为未来的能源和粮食服务!
在不拘形式的场合中,动情地流露他对西部劳动人民的深情,对科研人员的理解,对干部队伍的关怀
宋老曾对我们说起,“有人说沙漠如何如何可怕,我并不觉得沙漠有什么了不得的可怕。文化大革命的后期,‘解放’干部时,军宣队的人找我个别谈话,听取对‘解放’后工作按置的打算。我告诉他们‘治沙去!’宋平同志在中国的那个特殊年代道出的却是他的真心志趣。
宋老不时地讲述他在经济困难时期,走访甘肃定西和兰州近郊农村看到的那些情况。每逢讲到这些,宋平同志总是不自主地动情。“一家的家当不值五块钱,锅里煮的全是菜,没有粮食”。几十年过去了,这些情景依然成为他激励我们,鞭策自己,不懈地尽职竭力的动力。一次在宋平住处的院子里散步,他突然若有所思的说,“建国后这么多年了,一些地方的农村还是那样困难,怎么不使人着急!”1998年10月7日,我们随从宋平同志和陈舜瑶同志到包头考察内蒙古治沙,在恩格贝亲眼看见93岁高龄的日本治沙老人,在风沙弥漫的试验田里,坐在地上猛力地用铁锹铲土,此情此景令人感动。当晚宋平同志带领我在简陋的住室看望了远山正瑛先生。宋老说,“你是中国三代领导人接见过的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你的科学思想,你的顽强精神,你的求实作风,你以身作则的行为,都是榜样。”宋老的真诚赞许和博大胸怀,使我们这些晚辈人不由地将目光转向坐在远山正瑛先生对面的令人敬仰的为新中国成立和建设奉献终身的宋老夫妇,不正是学习的榜样吗?。
1999年10月2l日在人大会堂召开了“促进的沙产业发展座谈会”,引起了首都媒体的很大关注,《人民日报》在科技版头条报道,《中国绿色时报》头版头条登出《沙产业精英聚首北京谋发展》专稿。宋老在座谈会上的即席讲话中由衷地谈到,“沙漠干旱地区多是不毛之地,动植物在那里生活都很困难。但我们的科学家和干部长期在那里辛勤地工作,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一项伟大的事业,如果没有崇高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是很难做到的。这种奉献精神是建立在对治沙、防沙、生态的改善以及我们人的生存条件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这是一种有高度的理性认识才能产生的奉献精神。”宋老说出很多人的心里话,他对与沙漠打交道的人员最理解,他的心和我们息息相通。
说及宋老关心沙漠治理和开发的事业时,还必须提到他谆谆告诫我们一定要重视育人,重视对干部的培训。一次是与远山正瑛先生的谈话。他说,您年事已高,不必长年在沙漠中亲自栽树。要考虑在中国留下技术和培养人才“不走的远山”;一次在宋老家里告诉我们“树木、树人”的道理。他说,“要发展沙产业,治理开发沙漠,要先育人,必须先有明白人。”而且“培训人重要的是培训干部,有一个明白的带头人,就能做成明白事”。宋老以他的远见卓识和博大胸怀将人才看成事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资源。
后记
2009年7月,我们一批曾经为推动甘肃河西走廊沙产业发展作过努力的人,汇集北京香山,回顾沙产业发展历程,展望远景。河西走廊践行沙产业理念起始于1995年宋平同志亲自参加的,在武威召开的甘肃河西走廊沙产业开发工作会议。河西走廊沙产业建设发展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宋老的支持与指导。建国后,宋平同志历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西北局计划委员会主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国务委员、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职。几十年来,不管是在繁忙的中央领导岗位,还是在离职之后,宋老都时时惦念着甘肃人民。多年来,宋老就推动沙产业发展对我有多次耳提面命的谈话,不仅自己受到教育和鼓励,更对沙产业的发展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宋老身上朴素的高尚情怀和求实的理性思维,以及对人的关爱与理解,给我的印象,既深刻又难以忘怀。于是,一种愿望油然而生,把我所了解的、鲜为人知的宋老,老一辈革命家,忠于事业、尊重科学、关心西北人民的高尚情操和求实作风的点滴,写出来,让他们的思想和作风激励后辈前行并发扬光大。
(供稿人:刘恕 甘肃省原副省长、中国科协原副主席、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总顾问)
注:此文初稿完成于2009年末,曾被有关期刊刊出,此次应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与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之邀,为纪念沙产业践行活动30周年特将原稿进行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