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驱动林草业现代化变革

来源: | 作者: | 日期:2025-02-19 15:13:19 | 阅读: 79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人工智能已深入各行各业,林草行业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深化智慧化引领,这不仅是全面建设智慧林草业的重要举措,更是林草业顺应时代潮流、实现创新发展的良好机遇。”

在深圳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林草高新技术应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朱教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了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对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

生态监测亟需人工智能破解难题

面对林草、湿地、荒漠生态综合监测与精准管理的世界性难题,朱教君院士指出,传统的研究与管理方式存在诸多局限。例如,森林的生长周期短则数十年,长则数百年,其空间分布广泛、组成结构复杂,决定森林功能的结构参数多种多样,使得监测工作耗时、费力且量化困难。此外,森林具有动态变化性和全球性特点,多过程耦合、试错成本高,传统的人工监测与管理效率低下,如同“盲人摸象”。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森林“四库”高质量建设,首要任务是深入了解森林“四库”的形成机理、变化规律和库存总量,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助力。否则,将难以准确摸清森林“四库”的“家底”,更谈不上高质量建设。

朱教君院士介绍,2018年,在国家林草局委托下,他牵头对“三北”工程40年建设成效进行了综合评估,采用激光雷达-无人机遥感技术,并结合卫星遥感进行尺度转换,利用大数据模型整合地面监测与遥感监测数据,从而确保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021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AI)”科研范式变革应用示范项目。其中,辽宁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作为野外生态定位站的唯一代表,开展了人工智能变革林学与森林生态学科研、管理范式的示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AI技术变革了立体感知与高效传输的基础数据获取方式,运用遥感和深度学习技术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森林消长变化,动态评估森林健康状况;结合林业大模型和人工智能方法,建立了面向主要森林类型、区分自然和经营条件下的森林生长收获预估模型体系,推动了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采用遥感卫星、无人机、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编制了新一代航空数表,支撑森林资源精准监测与质量提升,优化了森林管理决策模式;利用卫星监测、无人机巡护、热成像智能识别等技术,构建了一体化林草火灾监测预警系统,提升了火险预测、火情监控与应急响应能力,推动了森林草原防火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

以示范研究森林流域的33万株单木调查为例,与传统方式相比,采用信息化+AI技术使数据获取效率提高了500倍,且精确度大幅提升。此外,AI遥感+物联网的立体监测网络使病虫害识别效率提高85%,火情响应时间缩短至10分钟以内……这一系列技术应用的背后,是生态安全屏障的实质性加固。然而,信息化+AI技术目前尚未在林草业高质量发展中得到全面应用,亟需整合信息化+AI成熟技术,赋能林草业现代化建设。

“三化”融合重构林草新质生产力

在大会上,朱教君院士作了“森林生态科研范式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主题报告,并提出了林草系统“三化”递进发展路径:以数字化筑基,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数据全要素归集;以网络化联通,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最终通过智能化跃升,打造具备自学习能力的生态决策大脑。

他认为,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AI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到“三北”工程区的智能造林机器人试验,再到基于遥感卫星、无人机、大数据等技术编制的新一代航空数表,这些实践印证了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革新,更是思维革命。

朱教君院士强调,依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驱动的新一代信息与人工智能(AI)技术,不仅能够改变传统森林生态的科研与管理模式,还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相互影响机制的深入理解,为基于自然气候的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方案提供支撑。最终,人工智能将推动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高效、稳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林草系统应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化”技术,在研究、管理、决策、评估等环节深度融合,以重构林草新质生产力。

必须坚守“人机协同”的底线思维

“人工智能可以让我们的认知突破时空局限,但它永远无法替代生态学家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朱教君院士强调,无论人工智能应用多么广泛,我们必须坚守“人机协同”“尊重自然”的底线思维。

由于人工智能监测结果由机器生成,仍需顶级专家与人工智能配合,进行实时评估。例如,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人工研究可能需五六十年才能得出结果,而人工智能或许两年就能完成,但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实时监测、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完善、优化。为保障人工智能高效运行,经验丰富的顶级专家和实时监测评估体系不可或缺。

展望未来,朱教君院士指出,随着气候智慧林业的不断发展,须尽快创建一个以“数据获取-分析-管理”为核心的新范式,推动行业大模型的建立,促进森林“四库”联动与协同增效技术的实施,助力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研发新型智能装备,构建立体感知、林业大模型与AI分析相结合的智慧林草新体系,并发展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导向的林草管理新模式,已是大势所趋。特别是新一代航空数表与人工智能算法的结合,能够更加精准地实现森林资源的实时监控与质量评估,其所提供的数据支撑是森林资源高效、精准监测的关键基础。该技术的突破与推广应用,直接关系到森林资源可持续管理的未来,必须引起全社会、尤其林业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并迅速付诸实践,以保障森林资源的长远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这位深耕森林生态40年的科学家期待,一场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生态智慧革命”,正从实验室走向绿水青山,驱动林草业实现现代化变革。

  (办公室  供稿责任人:王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