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时评 | 生态保护必须坚决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来源: | 作者: | 日期:2025-11-14 08:53:10 | 阅读: 24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自然资源部与国家林草局按季度集中曝光违法占地、非法采矿、毁林毁草及整改弄虚作假等典型案例,既释放出依法强化生态监管的强烈信号,更彰显了以法治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定决心。审视今年前三季度通报的53起典型案例,一个沉重的问题浮出水面,令人警醒:部分地方市县政府主体责任、相关部门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对违法违规破坏耕地、林地、草地问题发现查处不及时,个别地方政府及部门默许纵容甚至主导违法等问题。这些违法违规行为,冲击了耕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
人们不禁要问:为何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全民共识的当下,部分地区生态破坏行为仍屡禁不止,甚至出现地方政府主动参与、包庇纵容的现象?
细究通报案例,53起违法事件中有9件直接涉及地方政府或其职能部门,暴露的不仅是触目惊心的生态伤疤,更是某些地方发展观与政绩观双重错位下的治理深层症结。这些案例呈现出鲜明的共性特征:
有的地方政府沦为生态破坏的“推手”,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委、市政府主导违法开采砂石土,涉及土地面积5076.75 亩,将公权力异化为生态破坏的工具;有的职能部门无视红线刚性约束,山西省浑源县文旅局未批先占林地,陕西省大荔县违规出让采矿权,把生态保护的制度底线抛诸脑后;更有甚者“整改走过场”,河北省廊坊市在被重点督办后仍重蹈覆辙,海南省澄迈县企业虚假复垦竟通过省、县两级验收,让本应寒光凛冽的监管利剑沦为毫无威慑的“稻草人”。
地方保护主义之所以成为生态保护的“拦路虎”,本质上是政绩观扭曲导致的发展短视。一是认知错位,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简单对立,把牺牲生态当作发展捷径,忽视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二是格局狭隘,割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以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以短期效益牺牲长远发展,违背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的系统观念。三是责任空转,漠视制度权威与群众期盼,把整改要求当作“纸面文章”,忘记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价值追求。这些偏差若不彻底纠正,不仅会导致生态破坏问题反复反弹,更会动摇生态治理的制度根基。
自然资源部与国家林草局的季度通报机制,发挥了以案为鉴、警钟长鸣的警示教育作用,彰显了我国守护生态安全的坚定决心。但是,对于那些“唤不醒的装睡者”,还必须斩断地方干预黑手,压缩不当干预空间,推动监管权与地方利益脱钩,确保督察和执法监督的独立性与权威性,让监管利剑始终寒光凛冽;必须高举终身追责利剑,压实整改销号铁规,对累计破坏生态资源超量的企业,永久取消矿产开发、土地竞标等市场准入资格,让“生态失信者”寸步难行;必须重构政绩考核体系,树牢生态优先标尺,大幅提升生态保护在地方政绩考核中的权重,对突破红线者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对重大生态资源破坏案件,无论责任人是否调离、提拔或退休,均终身追责,从根本上扭转“重发展轻保护”的政绩偏差。
生态保护没有“下不为例”,系统治理不容“半点虚功”。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勇气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的沉疴顽疾,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筑牢生态保护的制度防线,让法治之网真正带电、让问责之剑始终高悬,方能守护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让绿水青山成为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吴兆喆)
(森林生态站 供稿责任人:赵赫然)

